医学所以成为医学,是因为什么?医学中能解答一切问题的答案又来自哪里?是技术还是人文?
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医学的巨大进步。从前我们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奉为圭臬,到今天有了从分子层面体系完备的生理科学;从感冒腹泻夺走人的生命,到今天疑难杂症的治愈变成可能;从前的医学不过经验,而今天的医学可以层层剖析病理。似乎只要有了技术,医学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至于今天的人们都把健康寄托于技术、生命寄托于未来。看着科学主义的日渐泛滥,我也不禁发问:医学的人文宗旨,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
本世纪初发表的《医师宣言》中明确指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为患者服务的基础上。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而利他主义是这种信任的基础。一切力量都不能影响这一原则。”古今中外的医学巨匠一再肯定这样的医学属性和人文精神。从药王孙思邈一篇《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到特鲁多闻名遐迩的三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种医学传统,是医学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医学内在的,是医学的本性,不是外在强加于医学的,在任何时候也是不应当去改变的。如果用技术至上的思想远离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人的关怀,背离医学救人生命的人文宗旨,医学就不是医学,甚至走向医学的反面。
所以说,医学的人文宗旨,不但没有过时,甚至是医学的灵魂所在。
高三时读过一篇关乎“语言”的高考作文——《达芬奇密码》。这篇作文构建出一个依赖于人文而存在的科学殿堂,当时的我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篇作文不过是唯心主义。一年后在医学导论的课堂上,当我听到丁教授和王教授两位院长讲授医学的起源、目的和现代临床医疗的准则时,我又回想起这篇文章,才逐渐明白——失去了人文底色的科学不过是机械、冰冷的器物,作为客观世界真理的科学技术也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不能代替人们的情感和信仰。撒尔顿说:“向科学注入人文精神,唤醒科学不要忘记人和爱,不要忘记自身存在的根本”,此言得之。回到医学这样一个具有极高道德属性的学科,医学人文宗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意味求真;而人文意味求善。求真的目的是求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强调:“科学研究的最终价值不会取决与为了科学的科学,而是取决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为了善念而去的医学才能真正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为了善念,一个医生才会真正地精诚于学术,博学至精。
医学起源于祛除病痛的执着信仰,由此才有无数医家的探索。今天的医学依然适用这一亘古不变的准则。医学成为医学,是因为医学有温度。医学的魅力不是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从内心给出的真心、正义和同理,尤其对于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解决一切医学问题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根本都在于明德至善。
虽然,我依然坚信,这个美丽宇宙的唯一真理是科学,刘慈欣的《朝闻道》中写“没有科学的世界,我的心脏都懒得跳动”深得我心。但今天讨论的问题,是有时代和职业语境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技术的作用被神话了,拉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恶化了医疗环境,在这个时候,犹需要在科学发展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偶尔会去思考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不知道会不会像王娟院长一样会在医院关门的时候会心软给迟到的病人看病,也不知道会不会像王锦帆教授说的那样用自己一句加油的话就能把一个人从鬼门关拉回来,或者像丁义涛院长死马当活马医救回来一个现在天天一起打惯蛋的好友……嗯,我还不知道,但我希望我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大地之前,可以经历这些温暖而可爱的时刻,这些时刻,就是对问题最好的答案。
【医学导论课的感动瞬间】
怎么说,这是一门特殊的课,虽然有着让人一言难尽而又抓狂的考核标准,自己的笔记也日渐粗糙。但是在听大医们的开讲中,收获了很多新的想法,遇到了不少鼻头一酸的时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吧?
- 王虹院长:“本来这个时候我应该下班了,但是你看到那个病人在那你是无法拒绝的,医者仁心啊……“(以后我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
- 王锦帆教授:“言语对于一名医生很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快死的病人,也许就是听见你的一声鼓励,潜意识中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个病人就挺过来了。“(在这句话之前,科学主义一直占据着我的思想,这句话之后,我开始真正思考人文的作用。)
- 丁义涛院长:“那个主任现在说我是他的救命恩人,天天找我约掼蛋。“(医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吧?)
- 王虹院长:“医生的群体都是向善的,医生的价值不是赚钱,金钱买不到我们得到行业精神,医生的价值就是救人。“(对这个职业充满了自豪感,突然想起高三班主任在班级前面贴的毛笔字”德业双馨、成名成家“,对医生而言适合不过。)
- 王虹院长:“做医生,一辈子都要吃苦。“(愿苦中作乐)
……
202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