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是心脏疾病的救治的落脚点,所以保障心室以适宜的频率进行协调的收缩舒张运动是心律失常救治的首要任务。其次,需要改善心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紊乱,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需要考虑心房功能,避免前负荷不足。归根结底,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以心室为核心的。
缓慢型心律失常由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常常采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者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风险,所以临床多以弃用。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应当及时安装起搏器。
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常为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升高,非自律细胞产生异常自律性以及折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升高多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其治疗只需降低交感神经或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因而采用β受体阻断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新研药伊伐布雷定靶向P细胞自动复极的If电流,也可以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非自律细胞产生异常自律性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其发生原因多为缺氧、交感神经张力高、电解质紊乱。若成功解除细胞的应激状态,纠正细胞钙超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或延长总体的不应期,则可消灭异常自律性产生的源头;其次,我们可以适当阻滞房室结,进行合适的导管消融,孤立异常自律点,避免影响心脏其他部位,尤其是心室的节律。举例而言,对房性期前收缩可采用β受体阻断剂(ICa)、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ICa)和胺碘酮(不应期),对室性期前收缩采用β受体阻断剂(ICa)、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ICa)和普罗帕酮((ICa)。值得注意的是,在室上性的心动过速(除了AVRT)、扑动和颤动中,靶向ICa主要是为了降低心室率,转复律则依赖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强调针对原因,并且在药物中添加了靶向快心肌细胞的IB类药物。非窦性快速型心律失常若伴随血流动力学紊乱采用电复律,若根治往往采用导管消融。
AVRT是一类特殊的心动过速,靶向房室结降低心室率的同时也是阻断径路传导,因此治疗中强调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和阻断钙离子通道。预激综合征中存在旁路和房室结的矛盾,治疗过程始终遵守压抑旁路但不祸害房室结的默契。
-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IA、IC、III;
- 室性心律失常专用:IB
- 抑制交感神经、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靶向钙通道:IV、III、IC、洋地黄、升压药、腺苷
- 缩短有效不应期:洋地黄
- 延长QT:IA、III